close

轉摘自 卓越雜誌 vol.277, Sun, 23 Sep, 2007 謝依嫻

      對於許多人來說,「失敗美學」這句話,聽起來十分矛盾。矛盾之處在於,相較於成功,失敗的經驗,雖然往往具有更豐富的參考價值,但是我們經常身受其苦,很難感受到它的甜美。
  比爾.蓋茲曾透露他的用人哲學:「只要看人們過去是怎麼面對失敗,就能知道他們會如何駕馭未來變幻莫測的情勢。」因此,他經常大膽聘用曾遭遇重大挫折的人。以往的經驗告訴他,通過失敗試煉、領悟失敗美學的人,所聚集的自信與智慧,足以讓他們更接近成功。
  分析失敗之美,淡江大學多元文化與語言學系系主任唐耀棕認為:「失敗的境界有三種,我們可能會陸續為了競爭、成長以及創造而不斷遭遇失敗。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,幾乎都歷經過這三種層次。」
  第一部曲:在「競爭」中失敗,認清自己的有限 在失敗的三部曲中,我們最常歷經到的情境,就是在無止盡的「競爭」當中,載浮載沉於成功以及挫折之間。
  「一開始我們還不認識自己,對自己缺乏自信,所以往往必須藉由跟別人不斷的競爭,來證明自己的價值。」唐耀棕解釋,跟他人競爭成功後,我們就可以藉此證明自己比別人好,證明自己的價值,藉由競爭的結果來告訴自己「我是誰」。 競爭的動機既是出自於對自己的茫然,一旦遭遇到挫折,我們自然漸漸習慣「以成敗來論英雄」,在失敗當中一次又一次地否定自己。
  就算是經常得勝 的所謂「天生贏家」,唐耀棕感嘆,在這種事事跟別人比較的競爭型態下,產生的花朵也只不過是一朵「人造花」,是人為刻意塑造出來的,並不是靈魂內心深處真正的成長。
  「自信必須來自自己成功的經驗,而不是不斷從別人那裡證明自己的價值。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成功好比鳳毛麟角,挫折卻常常比比皆是。「終有一天,我們會被這些得失弄得筋疲力竭,覺得實在是受夠了!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時候,其實就是我們重生的機會來了。」唐耀棕說道。
  處處跟別人競爭,想要取得控制他人的權力,其實反而被外在得失牢牢綁住,此時,唯有歷經慘重的敗,我們才會開始想要掙脫枷鎖,尋找自己的方向。1973年,美國有一位大學新鮮人正意氣風發地進入哈佛大學就讀,能夠申請到這所學校的學生,成績自然不在話下,因此,對於數理特別有興趣的他,也早已立志要成為一名數學教授。
  開學之後,這位信心滿滿的學生開始驚覺,跟其他來自各地的精英相比之下,自己並沒有特別聰明,甚至,在學校的表現也不出色。遭受打擊之後,他開始反思往後的方向,最後決定離開哈佛,返回家鄉與國中學長一同創業
 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位當時年僅18歲的小夥子的決定,你可能會認為他是一位失敗者——他是誰呢?他就是往後在個人電腦業掀起滔天巨浪的當今世界首富比爾.蓋茲。
  如果沒有當初在哈佛的失敗求學經歷,比爾.蓋茲也許就無法下定決心及早走出自己的路。「一個人要深刻瞭解自己,必須是在他失敗的時候,而不是成功之際。」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邱永林表示。 第二部曲:在「成長」中失敗,探索自身的無限拋開不知所為何事的「競爭」、掙脫外在得失之後,我們會開始走入「尋找自己」的過程。當然,因為追求成長,我們仍有可能不斷遭遇失敗,只不過,此時的失敗面貌已經產生質變——我們開始在「成長」當中失敗。
  在「重新認識自己」的過程裡,原本一直受限於外在社會的價值觀,開始全面瓦解,我們才發現,原來自己還有許多地方要學習,也許是健康、親密關係、事業或家庭,於是,許多的挫折紛紛接踵而來。
  身陷失敗的第一部曲時,我們可能會忙著抱怨別人,認為自己是受害者,唐耀棕說:「然而,到了第二種層次的失敗時,我們可能會開始反問自己,當初是怎麼走到這個境地的?我們會試著走出來,然後,發現內心的自我一點一點顯露出來,開始發覺自己擁有無窮的潛力,能夠成為創造者!」 1983年,一位剛從文學系畢業的英國女子,選擇聽從父母的建議,接受法語兼英語的雙語秘書受訓。往後的日子裡,她又陸續更換了不少秘書的工作,只是每一 次都沒能維持太久。幾年之後,她離鄉背井到葡萄牙教英語,在當地成婚、生子。
  好景不常,小孩出世不到4個月,她的婚姻就宣告破碎。於是,她帶著嗷嗷待哺的小孩,返回英國。婚姻與工作,一夕之間宣告瓦解,讓她必須向政府申請每月將近新台幣4千元的失業救濟金過活,此時,她決定嘗試看看從小就深感 興趣的寫作工作——這位失業的單親媽媽是誰呢?她是後來在出版界施展魔法成功的《哈利波特》作者J.K.羅琳。事業與婚姻的瓶頸,反而讓幾乎 已一無所有的J.K.羅琳,能夠勇敢忠於自我,實現從小覺得遙不可及的寫作夢。
  「我們必須先跟自己合作,要幫助自己成長,就要先忽略別人對你的批判。」唐耀棕分析,唯有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,盡了全力、甚至頭破血流後,才會在很多失敗當中,獲得一點成功。失敗曙光 改變潛力、人際與人生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邱永林說:「過去,心理學多半著重在失敗帶給人的負面影響,例如創傷壓力症候群或是身心不調適的問題,不過近幾年來,已經慢慢發展出從樂觀面來看待失敗的理論。」
失敗的經驗,常常迫使我們激發自我潛能,讓我們驚覺到「原來我比我自己想像的更堅強」,進而更有信心面對往後的挑戰。邱永林表示,這也能用來解釋為什麼很多女性在遭逢婚變之後開始創業,因為她們發覺自己不能夠倒下。
  另外,失敗還能給人一個機會,去改善他的人際關係。所謂「患難見真情」,身處失敗時,你很快可以發現誰是你真心的朋友,誰又是人生裡的過客;甚至,自己的胸襟也會改變,能夠更寬容看待別人。
   「失敗也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哲學,歷經失敗之後,他的人生優先順序,可能會重新排列。」邱永林解釋。
  可口可樂執行長Brian Dyson曾言,試著把生活想像成一場遊戲,遊戲的規則就是必須在空中不停地拋擲著5顆球,而這5顆球分別代表著工作、健康、家庭、朋友以及心靈。
   其中,只有工作這顆球是用橡膠做的,掉下去還有機會馬上彈起來,另外的4顆則都是玻璃球,一個不小心,它們可能就會破損,甚至變成一堆碎片。許多時候,我們只顧著將心力放在事業上,失敗有時反而能成為當頭棒喝,讓我們珍惜真正重要的人事物。第三部曲:在「創造」中失敗,突破生命的界限 陸續跨越失敗的第一、二部曲後,由於從成長中找到自我,因此,我們會開始信任自己的力量與潛能,學習信任他人、與人互助合作。
  到了這個階段,失敗或是成功,只不過是一場遊戲,只要過程能盡興,就什麼也不害怕。唐耀棕眼神發亮地說:「這時候你會發現,失敗其實就是生命的歷程,失敗就是人生。」
   在台灣,有一位高中校長的兒子,在歷經大學聯考二次落榜後,選擇就讀專科學校,並且在畢業後遠赴美國攻讀碩士。然而,拿到碩士學位後,長達6年的時間,他都失業在家只為苦等機會。
  當他開始做出一點成績之後,有天在官員的邀宴中看到一碗魚翅,因為想起過往受困異鄉的艱難時光,忍不住眼淚決堤,跑到廁所裡痛哭——這位當初坐困愁城多年的人,就是享譽國際的導演李安。
  「西方文化看重的是過程,價值觀是全面性的,相較之下,東方就比較重視結果。」 邱永林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。
  「一個移民紐西蘭的家庭,在檢視小孩的考試卷時,發現雖然6道題目全部答錯,小孩卻拿到90分的成績。因此父母親特別打到學校請教老師,老師肯定地說,分數的確是90分,因為這名學生雖然6題答案全錯,不過,他的思考方向卻都是正確的。」
   唐耀棕也有同樣的感觸。他說,台灣的父母親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的內在,「沒有人說你數學考不及格,就是你不好。」
  只有多給予犯錯的機會、讓小孩敢於探索真正的自己,未來他才能在失敗三部曲的重重試煉中,幻化為美麗的鳳凰。
  「試著把人生拉開來看,失敗經驗也許會變成你人生套餐中,最美味的那一餐。」邱永林笑著說。
  回首過往,你是否開始體會到「失敗美學」?失敗固然有它殘酷的一面,風雨過後,重新省視你的世界,也許你會開始發現煥然一新的美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etg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